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7日)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极不平凡历程,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践告诉我们,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必须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的征程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定能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一定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